当前位置:首页

“守心”巾帼宣讲团成员走进双岗街道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发布时间:2025-04-05 10:05:36   来源:贵州黔南惠水县    
字号:

此前的科学卫星只有在飞到地面接收站头顶时才能下传数据,但这样做等候时间太长,动辄需要几个小时,无法满足该卫星迅速引导科学观测的需求。

2006年,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院士和盖志琨研究员在盔甲鱼亚纲系统发育分析中将都匀鱼科纳入多鳃鱼目,作为该目中一个内角丢失的特化类群,而摒弃都匀鱼目。其中,2022年研究团队在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研究发现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完整身体保存的盔甲鱼类化石灵动土家鱼,首次揭示出盔甲鱼类身体的全貌,灵动土家鱼化石虽然首次揭示出盔甲鱼类具有跟异甲鱼类、花鳞鱼类一样的下歪尾,但尾鳍的细节并没有保存,成为解决盔甲鱼类头后身体解剖难题所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

“守心”巾帼宣讲团成员走进双岗街道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山海经》是中国古老的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奇书,里面有很多关于珍禽异兽的记载,其中就包括声名远扬的九尾狐和一种叫做赤鱬的人面鱼。研究团队将此次新发现的盔甲鱼类新属种命名为九尾狐甲鱼,一方面可以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指示其尾鳍除了典型的下歪尾以外,还具有9个手指状的分叉,与传说中的九尾狐的尾巴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一发现否定了传统假说认为的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特点是朝着越来越活跃的食物获取方向演化,即向着游泳速度越来越快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导致有颌类的起源。巡航游速是指鱼类持续游动200分钟以上而不疲劳,该游速下鱼类主要使用需氧性红肌作为动力来源,是鱼类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游速,但也是最慢的游速。虽然鱼类的游泳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鱼类尾鳍的面积和形状一直被认为是检验鱼类游泳能力的关键指标,可以用来分析鱼类的巡航游速和爆发游速。

亚洲首个泥盆纪古鱼类特异埋藏生物群 本次研究的九尾狐甲鱼化石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团队在广西发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古鱼类特异埋藏生物群广西生物群,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泥盆纪古鱼类特异埋藏生物群,大致分布于桂中以及桂东地区,共生种类丰富的盔甲鱼类、盾皮鱼类、其他有颌鱼类以及腕足动物等其他无脊椎动物,还有以工蕨、石松类植物为代表的丰富早期植物化石群,生态多样性高、种类独特,集中反映该地区早泥盆世低纬度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相对封闭的古地理条件。广西生物群中所含中国工蕨等化石组合指示其时代为早泥盆世布拉格期,早泥盆世正是植物登陆演化以及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对研究动物与陆生植物的早期协同演化、植物的登陆发展以及早期脊椎动物在早泥盆世的大辐射、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说明在末次盛冰期结束时,这个地区的人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非我们印象中的一脉相承。

欧洲没有本土农业,农耕人群是外来人群,所以现在的欧洲人中不到一半的遗传成分来自狩猎采集,其他成分都是外来的。另一个例子是40000年前的田园洞人。她们从沉积物(土)中捕获了242种哺乳动物的DNA,利用杂交的原理,洗涤不相关的DNA,富集感兴趣的DNA,再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看其中是否存在人类的DNA。她从四个方面展示了她们团队近年来在东亚寻踪的成果。

付巧妹表示,在冰河时期,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与适应性相关的基因是有变化的。这说明南北方古人群存在迁移和融合的过程,同时,这和欧洲人群的演化过程又不同。

“守心”巾帼宣讲团成员走进双岗街道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分析发现,在3000-4000年之后,大量的古北方人对南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南方人群中有大量北方人群的混合成分。经过多年的努力,她们发现,5100年前在青藏高原生活的人群已经有非常独特的北方人群特点,从5100年到现在的西藏人群就是东亚北方人群,其中少量遗传成分是未知的亚洲成分。这项研究在2020年入选为国际人类起源研究十大新认知之一。过去的南北方差异和现在的差异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付巧妹团队想知道,在环境局限使人类面临非常大的挑战的情况下,人类是否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一个地方一脉相承,不断演化? 直到2017年,中国才在北京房山获得了第一例人类古基因组40000年前的田园洞人。她们曾在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穴中通过一个小手指骨第一次发现丹尼索瓦人,她们想进一步了解丹尼索瓦人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分布。末次冰期最寒冷的阶段大约在27000年至19000年前,被称为末次盛冰期。据付巧妹介绍,她们在新疆的研究从2016年开始,到2022年完成。

她提到,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对化石、恐龙蛋等的DNA进行研究,最终发现提取的DNA都来自于污染,如果当时因为这个错误就止步不前的话,也就没有近十几年古DNA对人类演化的巨大帮助。演讲的最后,付巧妹表示,希望大家能有更多思考,尤其对于一些新的学科,不要希望它可以一蹴而就。

“守心”巾帼宣讲团成员走进双岗街道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付巧妹介绍,她们希望解答西藏不同区域的人群变化,当时主要局限在于,西藏东南部和西部没有太多数据。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她们所用的方法是,从古人类生活过的土中获取古DNA来进行研究。丹尼索瓦人DNA对现代人中的不少人群都有影响。付巧妹团队发现,古南北方人群的差异远大于现在南北方人群的差异,并且古南方人群和现在南方人群之间的差异远大于古北方人群和现在北方人群之间的差异。付巧妹团队还在其他欧亚人群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帮助重写了欧洲最早的现代人类历史,丰富了人类演化过程的细节知识。付巧妹团队发现,在末次盛冰期,田园洞人对北方地区的人群影响很大,除了北京房山之外,在黑龙江区域,甚至到蒙古,田园洞人都广泛存在。付巧妹团队发现,田园洞人除了是东亚人之外,还和当时的一群欧洲人有联系。

了解那么遥远的过去有什么用?付巧妹表示,她研究的初心是,希望通过解码古DNA,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又如何造就了人类的现在。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南北方人群差异超乎想象 我们都熟悉南北方差异。另一点意外的发现是,现在的西藏人中,86%的人都和丹尼索瓦人有类似的高原适应性基因,但在5000多年前,甚至到3000多年前的古人群当中,这一比重还不足一半,86%的高比例可能是在最近的1000年才出现的。

古DNA研究很难,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对古DNA的提取。2021年,她们找到了这群人。

3月25日下午,在杭州西湖大学湖心讲堂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付巧妹研究员在演讲时说。我们想系统了解整个冰河时期东亚的演变,但通过田园洞人的个体很难反映出来,所以这个研究耗时非常长。在青海宗日遗址,付巧妹团队发现,从5100年到3000多年,当地虽然以青藏高原的人群为主,但4700年前人群混有黄河流域人群的成分,与考古相结合,她们认为这反映了粟黍作农业的影响。总结几项研究,付巧妹指出,南北方人群至少在19000年前就已经分化,19000年就已经存在了古北方人,在南方,至少12000年前就存在对现在有影响的古南方人群。

近1000年以来,西藏人群受到了低海拔地区的东亚人群的影响。付巧妹主要从事演化遗传与群体遗传方面的研究,2009年-2013年,她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攻读演化遗传学博士学位,师从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斯万特帕博(Svante P??bo)。

付巧妹是个南方人,她对南北方差异的体会是,第一次进入北方的大学时,吃到咸豆腐脑,她觉得很诧异,到处找糖,但找不到。2017年,付巧妹团队成功获取了中国第一例人类古基因组40000年前北京田园洞人的古基因组,这也是目前为止东亚最古老的早期现代人基因组,《科学》(Science)杂志评价其填补了东亚在地理和时间尺度上的巨大空白,正式为东亚人群遗传演化研究打开局面。

但到了末次盛冰期快结束时(19000年前),这些地区的田园洞相关人群就消失了。灭绝古人类对现代人有影响? 2005年,《科学》杂志发布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就包括至今有多少人和我们共存过,他们之间有何关联?2021年,《科学》杂志对125个科学问题进行了更新,这个问题实际上仍在其中。

比如欧洲人的蓝眼睛是在14000年之后才出现的。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我们在2013年以前就在酝酿这个项目了,到2014年才第一次去西藏,一直到2023年,成果才出来。古DNA除了让我们了解过去,也让我们产生反思。

西藏内部的源流和不同的区域有关,不同区域(东南部、东北部、南部、中部)人群的遗传结构有些不同,在南部生活的人群对西部和东南部人群的影响非常大,且这个影响和雅鲁臧布江有直接联系。她们研究发现,在5000多年前,新疆地区的人群主要是古北亚相关人群成分,在3000年前后的铁器时代,相关人群有更多样的变化,欧亚草原文化在不断融入。

例如前述青藏高原的人群,和丹尼索瓦人相似的基因让他们更加适应高原环境。而在中国,古南北方人群虽然已经分化,但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内部交流,并未受到大量外来人群的影响。

2017年,她们猜测二者之间的遗传联系不是因为基因交流,而是一种未知的现代人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付巧妹团队开始寻找已灭绝的古人类的踪迹。

图说天下

×
{dede:qrcode/}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